2016/05/20

<三更之回家>死的人,只是一場夢;生的人,要承受三年的孤獨痛苦


近期發覺多了一些集結式電影,即是幾位導演(過往通常是三位)各自拍攝一套片長比正規電影短的作品集結成一套電影上映。<十年>、<GOOD TAKE!>和即將上映的<打開我天空>都是以這種模式製作成的電影。


通常這類電影都會以單一主題來作為主要題材,類如愛情、奇情、鬼怪各樣...

2004年上映的<三更>亦是這類電影之一,以"回家"作主題,由香港、泰國、韓國導演各自獨立拍攝一段的作品。

製作這類電影的特色是在一套電影裡包含了不同風格的作品,可以給觀眾一口氣觀賞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導演、不同的演員,就像食自助餐,可以一次過品嚐不同的食物。

這種電影看似優點多多,但實際情況又不如想像般好。因為每套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主題,觀眾未能消化前一套作品,餘悸猶在,下一套馬上就開始了,在來匆匆去匆匆的作品裡,實在使觀察無所適從。尤其觀看每年的IFVA入圍作品,作品的變化幅度更大,要一氣呵成看五套作品,實在是看得人頭昏腦脹。

<三更之回家>是電影<三更>的其中一段,故事有點奇情:阿偉與8歲的兒子搬到即將拆卸的樓宇居住,不久,兒子無故失蹤,又發覺鄰居于輝行跡可疑,懷疑他捉了他的兒子,明查暗訪後竟然發現于輝的家裡收藏了一具女屍,于輝深信只要利用中藥秘方,就能夠將已經死去三年的妻子復活過來...


這套電影對黎明的電影事業來說是一套非常重要的作品,黎明就是憑著這電影奪得當年的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若沒有得到這個最佳男主角,就不會有之後的六大影帝同場演出的<無間道3>,起碼戲中那個楊錦榮不會是現在的那個楊錦榮。

黎明在電影中的表現如何,是否實至名歸,見仁見智。反而是一身書卷氣質的陳可辛與杜可風的鏡頭掌舵下,竟然將這套驚悚電影拍得有點文藝味道,實在很有驚喜。

以亞偉與妻子的關係,在已經無可挽回的關係裡,亞偉仍自欺欺人終有一天會回復從前的關係來襯托于輝與他死去的妻子那段情,深信對方真的能死而復生及對逝去的情人的傷痛,電影最後一場的讀白完全將一對愛人的生離死別表達出來"死的人,只是一場夢。生的人,要承受三年的孤獨痛苦。"

對愛人既是伸手可及又相隔一個世界的距離,可以給觀眾想像到二人過去的生活是痛苦到那個程度,回想電影中于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與自己最愛的人的相戀,可惜事與願違,如果不是亞偉的出現,他不會懷疑,不會信心動搖,更不會有這結果,最後他們只能在另一世界相聚。這類電影在香港已經完全絕跡,我相信就算陳可辛本人都不能夠拍出這種的味道。難怪這電影在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有11項提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