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屍孩 (The Boy)>外國刨冰打入中國市場




每年踏入電影市場淡季月份(新年過後)就會有些驚悚電影上映,再準確一些是製作成本較少,口味較另類的電影。


而有鬼的鬼片在香港市場有一定粉絲,有鬼片上映時鬼片迷好像被鬼迷就會買飛睇鬼比鬼嚇。自問自己是被鬼迷影迷,追求的是那種唔使開冷都心寒的感覺。而鬼片一定要入戲院睇才有氣氛,情況就如在太平山頂餐廳嘆一杯Cappuccino,飽覽香港全景,環境都食埋;同是Cappuccino,在陳仔餐廳嘆則完全是兩回事,雖然可能是同一部咖啡機沖出來,如果你仲要懶高尚扮有型陳豪上身問老闆要咖糖,老闆陳仔分分鐘一腳兜你走。

另外,選擇戲院都非常重要,現在的鬼片除了畫面,音效都佔很重地位。而邪邪地的凱都戲院特別好氣氛,除了冷氣大,觀眾少,音響正常外,某院某行一小排恆常吉位不賣飛,不知是風水問題或是留位比鬼睇,總之我就是坐那排吉位的後一排,看看有沒有人坐。





<屍孩 (The Boy)>算是傳統的鬼屋電影,故事大約說一個英國偏遠大屋請保姆照顧兩老的八歲兒子,當年輕保姆來到大宅時竟然發現所說的兒子其實只是一個真人大小陶瓷公仔,而夫婦交代事情後第二朝就稱要去旅遊匆匆的離去,遺下兒子與保姆。開始時還沒有不妥,隨著日子過去,怪事亦開始發生...

從來未試過看一套懸疑驚悚電影,未開始已經自爆穿橋。無睇錯,凳都未坐暖,故事都未開始就已經大約估到結局,我懷疑創作人可能都想到這點,所以在劇情發展下多次點出提示,索性給觀眾估到故事的疑團,又將所有精力都放在驚嚇位上,幸好凝造氣氛不錯,有幾場戲真的被嚇到。





而看這類電影有趣的是會有些不明文規定,例如主角大部份都是年輕女性、發生任何事都不會搬走、電影最後一個鏡頭交代兇手(鬼)未死...就像<無間道>我們不會問甚麼?底要上天台見面、<英雄本色>我們不會問甚麼Mark哥支槍有無子彈,射極都有。同樣<屍孩>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故事發展到中段有一幕,女主角沖涼後回房間發現所有衣服不見了,第二朝起床發現陶瓷公仔在對面房間看著自己,馬上關門,驚嚇一輪後再開門,發現自己最愛的食物放在自己的房門前...如此猛鬼,正常人反應是不三七二十一,走了先說。但她就是不走,就是不合理...明白。




中國驚悚電影未來方向

<屍孩>其實沒有甚麼驚喜,甚至比同類型作品遜色,故事主線簡單,人物簡單,劇情簡單,嚇人手法簡單。但若要符合中國市場,<屍孩>則打了一個成功的擦邊球,既要通過中國劇本審查,又要滿足觀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想而知,<屍孩>在創作及拍攝時下了不少苦功。過去中國亦有類似的作品,<詭嬰>、<荒村公寓>、<心中有鬼>,故事複雜,人物關係複雜,偏偏最需要滿足觀眾的驚嚇位不足,搔不到癢處。

看驚悚電影的觀眾無非都是要被嚇的快感,那些情情愛愛不是這類觀眾想要的。不明白<屍孩>這種電影現在才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其實中國大可仿傚他做一套自己的<屍孩>。最少我不希望將來還要看<詭嬰>這類不驚不嚇不寒仲要大叫回水的電影。即是我要消暑就給我刨冰,何解還要放個煎堆在上面,還聰明的說:剛炸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